本站導覽

2014年3月9日

Spinoza(一):歐幾里得的《幾何原本》


相當著名地,哲學家Spinoza仿照歐幾里得《幾何原本》的寫法,完成其最重要的哲學著作《倫理學》。本文旨在簡短介紹《幾何原本》。


什麼是幾何學(geometry)?簡單地說,關於空間的數學研究。




最熟悉的例子恐怕就是畢氏定理,畢氏定理是幾何學的重要定理。知道畢氏定理以後,如果還知道從家裡到全家(距離為a)與從全家到教室(距離為b)的路線正好成直角,那你就大概能推出 a2+b2=c2 (家裡到教室的距離為c)。





現代數學有多少種幾何學的領域,本文便不多做介紹,有興趣請自行搜尋。回到《幾何原本》,《幾何原本》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著作之一,對西方科學影響極深,難以言喻。

《幾何原本》共13卷,有465個命題(propositions),卷一到卷六的主要內容為平面幾何。其中卷一給出重要的23個定義(definitions)、5條公設(postulates)、5個公理(common notions),《幾何原本》的著名之處,便是許多幾何學命題僅僅從這些便能推得,因而這些命題也被稱作定理(theorems)。原則上不必理會歐幾里得公設與公理的區分,都理解為公理axioms即可,意思是不必證明便可接受的。



其中重要的定義如:

1. 點是沒有部份的。
2. 線只有長度而沒有寬度。
3. 一線的兩端是點。
4. 直線是它上面的點一樣的平放的線。
5. 面只有長度和寬度。
6. 面的邊緣是線。
7. 平面是它上面的線一樣的平放的面。
15. 圓是由一條線包圍的平面圖形,其內有一點與這條線上的點連接成的所有線段都相等。
16. 而且把這個點叫做圓心。
20. 在三邊形中,三條邊相等的,叫做等邊三角形;僅兩條邊相等的,叫做等腰三角形;各邊不相等的,叫做不等邊三角形。
23. 平行線是在同平面內的直線,向兩個方向無限延長,在不論哪個方向它們都不相交。



其中的5條公設與5個公理即:

公設

1.      由任意一點到任意一點可作直線。
2.      一條有限直線可以繼續延長
3.      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決定一個圓形。
4.      凡直角都相等。
5.      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,並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,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。


P為圖中線外的一點


(第五公設等價於
「過線外一點恰好能畫出一條平行線」,如下面中圖;而左圖是把第五公設改為「過線外一點能畫出多條平行線」,右圖則是「過線外一點無法畫出平行線」。





公理

1.      和同一物相等的物彼此相等。
2.      等量加等量,其和仍相等。
3.      等量減等量,其差仍相等。
4.      能重合的物是相等的。
5.      整體大於部份。



現在來看看《幾何原本》的命題1給定一條已知線段,可以畫出一個等邊三角形。



AB為給定的已知線段,那麼三角形ABC是我們想畫出來的。

首先,根據公設3(給定一點與一段長度便能畫出一圓),因此我們可以各以A點與B點為圓心,AB線段為半徑,各作一圓。而根據公設1(任兩點間可作一直線),兩圓上方的交點C可以與AB兩點各劃出一條相連的線段。而且因為AB與AC都是左圓的半徑,根據定義15(圓心到圓上任一點的距離都會相等),AB = AC。同理,AB = BC。最後,根據公理1(和同一物相等的物彼此都會相等),當AB = ACAB = BC時,必定AC = BC



接著再看看命題2給定一條已知線段與不在線上的一點,可從該點畫出一條與此已知線段等長的線段。



最簡單的方式自然是拿把尺記下BC長度,然後再在A點畫出BC長度的線段即可。不過,歐幾里得希望能把用到的假設降到最低,最好只需要從23個定義與5公設5公理便能建立整個幾何學系統。他的做法是:

根據公設1,我們可以畫出AB線段。而我們在命題1已經證明過,給定一個已知線段,可以畫出一個等邊三角形,因此我們可以畫出這樣一個等邊三角形ABD。(命題1的那兩個圓是我畫完後擦掉的。)



接著,根據公設2(一條有限直線可以繼續延長),我們可以延伸DA線段與DB線段。



接著還是根據公設3,以B為圓心,BC為半徑,作圓。



再根據公設3,以D為圓心,DG為半徑,作圓。



此時,由於DHDG是大圓的半徑,根據定義15DH = DG。因為DADB都是等邊三角形DAB的邊,根據定義20,因此DA = DB。而根據公理3(等量減等量,其差相等),因此,
DH DA = DG DB,也就是說,AH = BG。根據定義15BG = BC。最後,根據公理1,當AH = BGBG = BC時,必定AH = BC


至此讀者應該能掌握《幾何原本》幾何學的特色了,也就是高度縝密,要求每一步的推論或作法都是奠基於定義與不證自明公理,或者是由這些所推導出來的定理。沒有含糊空間,沒有任何天外飛來的一筆,或者是「對哦,其實我這裡還預設了……」。這種完全只從定義與公理出發,進行嚴密推導的做法被稱作公理化方法。(公理系統還有些基本要求,如獨立性、完備性、相容性等,作為入門文章我就不介紹這些了。)而因為這些是演繹的推論形式,其所奠基的定義與公理又是病態性地極力被刪減,因而這樣的公理系統有種獨特的美感,也令人難以置信:竟然可以從寥寥數個看起來毫無疑問的定義與公理,便能嚴密地導出這麼多的幾何學成果。愛因斯坦在12歲時初次閱讀了《幾何原本》,簡直如獲至寶,廢寢忘食一步步把它證完。當時的激動,愛因斯坦永生難忘。



為什麼要公理化?

我前文提過,公理化方法的許多要求可說是相當病態的。也因為如此,我們的數學教育方式並不是公理化的形式(而且曾經嘗試過,結果下場很淒慘)。人類最快速、自然的把握方式本來就不是公理化形式,從本文所介紹的命題1與命題2的推導,你大概會認為許多步驟與根據是清楚明顯到不須贅言的,甚至覺得命題本身根本連證明都不必。但即使是數學家,有時候也會在做數學證明時預設一些直覺上認為很明顯對的假設,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件事,但其實卻搞錯了。更慘的是,還出現過數學家認為很明顯為真的一些預設,彼此放在一起卻發生了衝突,最有名的就是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的羅素悖論

公理化是一種相當嚴謹的做法,想盡辦法淬鍊出最少的公理,清楚地條列出這個系統所用上的公理。梳理得整齊簡潔後,清楚說明自己的各個推論步驟是用上什麼推論規則與公理,才容易察覺與避免弊端,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嘗試證明其相容性、完備性、獨立性等。



其他

Spinoza比較不直接相關的我就不在本文談論太多。但值得一提的是:

1.     關於《幾何原本》的第五公設(又被稱為平行公設):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,並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,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。第五公設等價於「過線外一點恰好能畫出一條平行線」,即中圖,被稱為歐氏幾何。





因為平行公設的描述完全不像其他公設那般簡潔而清楚明白,數千年來,多少人嘗試想將平行公設修改得更加簡潔清楚點,或者想從前四個公設推導而出,全都無功而返,此即赫赫有名的平行公設難題。有趣的是,似乎連歐幾里得本人也不滿這個公設,直到第29個命題才像是迫不得已得用上,而且之後也不用了。這個難題甚至在後世引發了重大衝擊,一連牽動了數學、物理學與哲學,以後我會另闢文章專談。

2.     現代數學家仍認為歐幾里得的一些定義與公理不夠清楚或簡潔,甚至有瑕疵,改以其他的表達方式或使用上後世的數學工具,有興趣的請自行查資料。然而,《幾何原本》確實是展現人類智性的一部精彩作品,我甚至認為一生沒讀過一次實在可惜。

  

參考資料:

1.      《爺爺的證明題:上帝存在嗎?》,2013,洪萬生洪、洪贊天、林倉億譯
2.      數學資料庫的文章〈《幾何原本》第一卷的定義與公理〉
4.      維基百科


推薦閱讀:

1.      《爺爺的證明題:上帝存在嗎?》,2013,洪萬生洪、洪贊天、林倉億譯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