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導覽

2013年10月13日

被證成的真命題而非信念

前幾天在401聽幾個學弟聊到知識論小考,是知識論入門最老掉牙的題目:分別舉出三個例子是只滿足傳統知識分析(TAK)的其中兩要件,但卻不是知識。

至少對我而言,這題目比「說明 JTB ( justified true belief ) 為何是知識的三要件」更好一些。常見在哲學概論課或簡單的說明裡頭,是單單說明各個要素為何是必要條件,例如這樣:

知識必需為真,如果「巴黎在法國而不在英國」為真,但小明卻相信「巴黎在英國而不在法國」,那麼小明的這個信念就不是知識。知識必需是信念,儘管「巴黎在法國而不在英國」為真,但不是小明的信念,那這也不會是他的知識。知識必須是被證成的(P被小明證成,即小明擁有好理由支持P),小華跌倒撞到頭,結果莫名其妙相信了愛因斯坦是1879年生,這樣當然也不能算作知識。

這算是典型又精簡地說明為何JTB是知識的充要條件,或至少必要條件。即便這些只是個例,單單例子表面不足以擴及全稱式的宣稱(凡是不滿足任一要件者都不能稱作知識),但顯然已頗有說服力。

不過,在侯維之的知識論課中才讓我知道自己忽略了一個細節:說不定有其中一要件是當其滿足時,某一要件就會跟著滿足的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說到三要件是冗贅的。當然這不至於錯,然而,在敘述理論時,可以說得更精簡就不應該冗贅。例如,你要是看到博物館有告示寫著「不准喝飲料跟可樂」或者「不准吃東西跟吃便當」,你會有何反應就不必我來說了。



基本上,其他例子都很好舉,除了被證成為真的命題卻不是信念。我跟師兄去吃晚飯時,師兄突然想到了這問題,感到有點困惑,真有這種情況嗎?在Richard Feldman的知識論教科書中,舉的例子是這樣(經過我加油添醋後):

小明非常認真準備高二數學小考,以至於考試時彷彿答案都浮現在考卷上。最後考卷也滿分了,而且從開學到現在都連續滿分。不過小明為人相當謹慎,他在作答當時並沒有因此確信自己是對的。

在我旁聽知識論的那年,便相當懷疑課本這個例子。這納悶跟此時的師兄一樣,當已有好理由時,真的能不相信嗎?或者當你不相信時,真的可以算是握有好理由嗎?雖然不是斷然否定課本的例子,但也很難相當肯定。這種不確定也跟知識理論與證成理論的繁多有關,因為不同的理論也會左右情況,例如,可以預見在融貫論下,人的證成與信念會比較一致,而可靠論就可以有很大差異。

今天在碰上這個問題,我想了一會,總覺自己的直覺是肯定會有這種情況的。過不久我就把這直覺挖出來,並解釋一番:每個人形成信念的門檻、標準都不一樣,有的高有的低。例如有人一上教堂聽完神父的說詞,當晚就相信有個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blablabla,但是我的話就沒那麼簡單。而有人相當謹慎,形成信念的門檻高過了證成,甚至高過很多,聽起來也是相當合理的事,有些人像我就很愛疑神疑鬼。反過來說,宣稱任何人形成信念的門檻都低於等於證成的程度,反而是頗奇怪也需要解釋的(因為也相當武斷)。當然,細部來說這還是會與知識理論、證成理論有關,但粗略來說這樣的說明已經頗有說服力了。

後來我想起了另一個切入點:只要看看facebook跟新聞就會知道,如果大家是有好理由就會相信的話,這世界就不會這麼不可理喻了。



在打到這裡時,才想起當年我教知識論時是舉這個例子。


在伽利略知名的自由落體實驗中,塔下的宗教信徒明明眼睜睜看著兩個東西同時墜地,卻仍然不相信它們是同時墜落的。

(同樣地在這個例子裡,融貫論有可能還是可以支持教徒的信念是被證成的。另外,依目前的科學史研究,一般認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。但這不要緊,因為顯然大家都同意,依人類的認知機制確實是有可能發生這種事的,否則大家就不會被唬這麼久了。)

2 則留言:

  1. 知識論的「知識與信念」的 分別,在分析事情變得很重要!
    在 知識論,也可分拆多個 學術領域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知識,解釋為:事實叠加上去的。一個事實累積另一個事實,而很多事實,來證明它的真確。
    而,在未證明某一件事為事實,我們只能用信念來理解事件。
    信念,是個人的一種想法。不同人,有不同想法。
    而產生某種想法,由個人的成長環境、學識高低、信仰、民族、語言.......等,都有關係!
    因此,所有人的觀點,都有不同,而且不具客觀。
    當,某個人敘述一件事,而且把此事描述為它證明了某一個真理。我們,應用懷疑的心態去接受,然後再逐一驗證,才能全盤接受。
    但,在未有得到驗證結果前,我們只能用信念去支持。

    回覆刪除